掃碼觀看視頻《絲路故事:跨國線路上的“電力一家人”》
編者按
“團結就是力量,信心賽過黃金?!敝星?、國慶“雙節”前后,南方電網公司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實現南方五省區鄉鎮充電樁全覆蓋、發布電力行業人工智能創新平臺及自主可控電力大模型等成果以及南網員工假期堅守崗位護萬家的行動,獲得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日報、科技日報、中國電力報、中國新聞網等主流媒體關注報道,多角度立體展示南方電網公司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南網實踐新篇章的擔當作為。
今年4月,“一帶一路”和中老友誼標志性工程——中老鐵路開通國際旅客列車。一條鐵路,聯通兩國。列車飛馳和萬家燈火的背后,離不開中老兩國電力的聯通互享。讓我們到老撾看看“電力一家人”的故事。
正值旅游旺季,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車票頗為搶手。截至目前,已經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0多名旅客,乘坐中老鐵路動車跨境旅行。
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乘客阿努拉克·洛爾馬尼占:坐火車到中國真是太方便了,以前去昆明,公路、飛機輾轉非常費時費力,現在幾個小時就能直達。
列車飛馳的背后是源源不斷的電力保障。2021年12月開通的中老鐵路是一條采用中國標準建設的鐵路,也是老撾的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以電為動力,每小時要用5600度電,相當于一個四口之家一年半的用電量。
要滿足這樣的用電量,不是件簡單的事。2019年12月,中老雙方合作,共建中老鐵路供電項目。首先要在鐵路沿線新建250多公里長的輸電線路和輸電鐵塔等設備。而這些新建線路中,一半以上要在熱帶雨林中穿行。
南方電網公司派駐老撾技術專家楊博:首先要考慮怎樣保護好沿線的生態環境,我們是山水相連的好鄰居,要把綠色發展的理念用在項目上。
在高低不平的山間,怎么既能讓巨無霸鐵塔四平八穩矗立,又盡可能減少炸山開石、砍伐山林?中國建設者帶來的新技術大大降低了對植被和生態的影響,更引起了老撾員工的興趣。
中老鐵路供電項目老撾員工艾片:我就是想多學點這種先進的技術,中國同事非常耐心解答我的各種疑問,對我就像自己家人,我跟他們講話不用有啥顧慮。在老撾,技術人員的工資是普通工人的兩倍左右,要想提高收入就要增強技能水平。我在這里學會了鐵塔施工、調試等很多技能。
一邊要保護好熱帶雨林,一邊要經受高溫、暴雨、蚊蟲、螞蟥等雨林獨特環境的考驗。在交通不便的深山野外,有的機械設備無法通過車輛運輸,大家一起肩扛送進山林。
南方電網公司派駐老撾技術專家楊博:大家就帶著糯米飯、生的蔬菜,就這么吃住在山上幾個月就像一家人,有任何困難一起解決。
一家人也有要磨合理解的時候。老撾員工泰穆達·佩莎拉就曾對中方建設者在工作中的“較真”非常不理解。
中老鐵路供電項目老撾員工泰穆達·佩莎拉:比如說,鐵塔上的成百上千個防盜銷開口方向為什么要保持一致?擰10圈螺絲和擰20圈螺絲有什么區別?為什么要較真呢?
南方電網公司派駐老撾技術專家滕勇:我們一邊示范一邊解釋,這種標準化操作不僅能保障工程質量,在日后檢修維護時,也有助于提高效率。
2021年12月,中老鐵路全線通車。大家的工作重心也從電網建設轉向運行管理,線路巡檢和電力設備運維成了日常工作。
老撾孔薩德變電站副站長蘇里亞·泰凱山:線路在山里,一次巡線來回要走好幾個小時,一會兒大太陽,一會兒大暴雨,還要爬上60米高的鐵塔。一次巡線下來,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非常辛苦。
南方電網公司派駐老撾技術專家魏宏升:慢慢地飛,靠近一點點。
如今,中國專家把無人機技術帶到了老撾項目,只需要20多分鐘就能完成原本需要兩小時的線路巡檢。目前,已經有30多名老撾工作人員被培養成專業“飛手”。
老撾孔薩德變電站副站長蘇里亞·泰凱山:我以前只聽說過無人機,沒有用過,更不知道它還能幫我工作?,F在學了這個真開心,中國同事總是把好東西分享給你。
大家一起巡檢線路,一起排查險情,一起處理急事,業余時間一起運動、分享兩國美食。
南方電網公司派駐老撾技術專家魏宏升:我們教技術,老撾同事向我們介紹當地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讓我們感受到一家人的溫暖。我們都在“一帶一路”的大家庭里工作,覺得非常開心、非常自豪。
一家人的情誼和努力不僅改善了交通,也點亮了百姓的生活。中國企業建設的南塔河1號水電站、230千伏北部電網等項目,讓瑯勃拉邦省等多地居民的用電更穩定、更清潔。
而電能的跨國流通更讓中老一家人實現電力互助。去年6月,中老邊境的跨國輸電線路從過去單向的中國對老撾送電,實現中老雙向送電,老撾雨季時正趕上中國迎峰度夏的用電高峰,老撾把富余的水電送到中國;而老撾旱季時,來自中國的電力也能及時送來補充。
老撾國家電力公司總經理辦公室聯絡及合作處處長蓬巴松·鵬喬:中方企業在更好地管理電網、提升電力系統穩定性等方面給予了我們很多幫助。我們借鑒中國的經驗,提升老撾國家電力公司配電網的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連通的不僅是中國和老撾的電網,我們就像親兄弟,像一家人。
總臺央視記者 王琰 叢威娜 李偉代 孫淵 張博
新聞背后的故事
講好南網建設者的故事
全稿近2000字,成片近六分鐘,歷時一個多月……《絲路故事:跨國線路上的電力一家人》的整個創作過程中數易其稿,如此精益求精,是為了講“好故事”,以及“講好”故事。
策劃之始,央視就提出要求:既要體現中老兩國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歷程,也要展現中老兩國人民友好情誼。當央視記者看到中老雙方建設者共同分享美食這一幕,馬上點贊道:“這片子可以了,這個就是友好情誼的生動體現?!?/p>
稿件從初具雛形到最終反復地打磨、雕琢,我對“講故事”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基礎是新聞事實,關鍵是細節,核心是人??此破匠5慕ㄔO工程項目,當我們關注建設者本身、關注因建設成果而獲益的老撾民眾,煙火氣就有了,體現情誼的場景就找到了,從設施聯通到民心相通的故事也構建起來了。 南網報記者 劉德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中老鐵路外部供電項目老撾段開工時,我去老撾采訪。今年5月再探,已經大變模樣。
在瑯勃拉邦,我們從巡線人員無人機鏡頭里看到了老撾郁郁蔥蔥的森林。在供電項目建設中,老撾和中國都使用了同等的環保標準、技術標準?!爸袊木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老撾同樣如是”的理念貫穿始終。
去年至今,老中電力投資公司已培訓30余名老撾籍無人機飛手,中老兩國電力人員結下了很深的友誼。老撾籍員工十分熱愛新技術,很好學。中方員工在這個過程中克服語言和生活難關,觀察摸索適合老撾當地的電網運維經驗,一起為中老鐵路安全穩定運行提供可靠動力支撐。 南網報記者 劉杰
細節中展現友誼之花
在老撾萬象省,我們跟隨駐老撾技術專家魏宏升到孔薩德變電站拍攝。拍攝時我特意保留了大量魏宏生與副站長蘇里亞·泰凱山的對話同期聲及人物間的眼神交流、動作特寫,反映這對“跨國師徒”的深厚友誼。
在瑯勃拉邦省,我們跟隨另一位駐老撾技術專家滕勇,記錄他與其他駐地員工如何融入當地生活的畫面。在他跟老撾同事一起工作、聚會、相互學習對方語言的時候,我能看出中老兩國人民的親密無間。
從日常線路巡視維護、無人機教學,到下班后圍坐一起吃餃子,我們試圖用鏡頭語言,在枯燥工作場景中展現細節,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體現溫情,以更豐富的視角展現兩國電力工作者親如一家。 南網報記者 蔡思浩
中老能源互聯加速度
在老撾,技術人員的工資是普通工人的兩倍多,要想提高收入就要提升技能水平。在中老鐵路外部供電項目的建設過程中,他們學習掌握了鐵塔施工、驗收、調整弧垂以及架線等技能,安全意識也增強很多。
在老撾采訪時正值雨季,老撾國家電力公司工作人員說,老撾的雨季是中國的用電高峰期,老撾把富余的水電送到中國;而老撾旱季時,來自中國的電力也能及時送來補充。
老撾國家電力公司總經理辦公室聯絡及合作處處長蓬巴松·鵬喬說:“與南方電網合作,我深深感受到中方有著強烈的意愿幫助老撾國家電力公司提升電力服務,還在管理電網、提升電力系統穩定性等方面給予了我們很多幫助?!?南網報記者 蔡譯萱
真誠溝通 換位思考
作為南網云南國際公司的新聞工作者,我面臨最大的挑戰是文化的差異,把“我想說的”和“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用當地受眾接受的方式傳播南網聲音。
我認為區域化、分眾化表達的前提,首先是真誠溝通、換位思考;其次是對當地人文環境的了解。在拍攝“電力一家人”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些溝通的障礙,如某些問題讓老撾受訪者不理解,甚至感到不適。雖然在解釋之后得到了受訪者的配合,但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提醒:要不斷加強對國際傳播、跨文化領域的學習,增進對不同文化的了解,真正讓跨國線路上的“電力一家人”心連心,講好共商、共建、共享的故事。(徐苔林)